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,在哪个时代都普遍存在
孟子说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,大意是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,不要再安乐中迷失自我。 这其中也显示出了孟子的一个洞察,那就是因为有忧患意识,人们时刻警惕反而最后活了下来,而因为丧失了忧患意识,在安乐窝中歌舞升平,反而使得自己丧命。在孟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代,印证了他的话的人有很多,其中比较出名的,就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了。
孟子的话反映到现代,就是那些求安稳的人,慢慢的被淘汰。在技术更新不断进步的世界,很难有真正安乐的行业,那些求安稳的不思进取的,难以躲过一个又一个时代大浪侵袭。有句话说的很对,以前觉得是能力的问题,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态度问题,能力过去和当下,态度放眼于未来,安稳的心态会让人丧失未来。

所有的大事,都会层层向下分解,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影响你身边的小事,最后彻底改变你的未来,这叫“反蝴蝶效应”,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裁员。这两年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过冬,过去不可一世的互联网公司们也陷入了“盈利无能”的陷阱。表面上看,裁员是企业在为战略转型做准备。实际上分解下来到每一个员工身上,就是淘汰那些能力在未来跟不上市场竞争发展的人,简单的优胜劣汰而已。
求安稳,说白了就是懒,这是人性,很多人还说正是因为懒人类才进步。着没错,可那些人不知道的是,人类的进步不只是懒,行动上虽然懒了,可是大脑却在思考的勤了,带动了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,这才有的进步。自律是反人性的,所以孟子说的情况在哪个时代都普遍存在,可战胜自己恰恰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,我们要以史为镜谨慎选择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自律人生发布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zilvrs.com/zlgy/319.html
- 上一篇:巴尔扎克说冷静
- 下一篇:没有了